渗吸—驱替采油机理大解析

发布时间:2022-04-30 13:51

渗吸作用是开采基质孔隙原油的有效方法,但渗吸作用的动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般认为渗吸的动力是毛管力作用下的润湿性流体自发的吸入孔隙中驱替非润湿流体的过程。根据渗吸方向,可分为同向渗吸和逆向渗吸;根据流体饱和顺序,可分为油驱水过程和水驱油过程,如下图。

天然微裂缝中的流体以达西渗流为主,基质系统中的流体表现为渗吸作用和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随着开发的深入,大量的剩余油滞留于基质系统中的微小孔隙,难以通过加压驱替方式进行开采,仅以毛管压力渗吸置换。因此,致密油藏的开发效果受驱替效率和毛管压力自发渗吸效率控制。渗吸作用的强弱是跟储层渗透率有关的。渗透率越低,渗吸作用越强。在致密油藏中依靠渗吸作用动用基质系统中原油的潜力大于中一高渗透油藏,因此自发的渗吸作用已成为裂缝性致密油藏有效开发的重要机理。

今天剖析的这篇文献通过NMR(核磁共振)与压汞测试手段,分析了渗吸与驱替两种状态下的采收率变化。样品采自延长油田的长8储层,是属于典型的致密油藏储层。具体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

由研究区长8储层岩心样品驱替前后核磁共振T2谱可以看出,在水驱油实验过程中,油量的减少使得油相弛豫信号逐渐减弱,T2谱左、右峰幅度均减小,但右峰幅度减小更明显,表明注入水主要驱替的是一些大孔隙和中孔隙中的原油。同时残余油弛豫时间小于100 ms,且峰值较高,说明水驱油实验过程中主要驱替大孔隙中的原油,而残余油主要存在于中一小孔隙,大孔隙中分布较少。

由渗吸前后核磁共振T2谱可以看出,在岩心样品处于原始含油饱和度状态时,含油孔隙半径分布表现为2个峰,左峰表示小孔隙部分,右峰表示大孔隙部分。自发渗吸实验后,左、右峰幅度比原始含油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幅度均有减小,表明致密油储层的孔隙半径很小,而毛管压力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毛管渗吸作用,即岩心样品小孔隙中的原油因毛管压力作用吸入水而排出油,因此利用毛管压力的渗吸作用,吸入水、排出油,对提高致密油储层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长8储层6块岩心样品的渗吸法和驱替法实验结果表明:驱替法实验的采收率为32.30% – 39.32%,渗吸法实验的采收率为9.60% – 19.49%,驱替法实验的采收率虽明显高于渗吸法,但由于驱替法实验中压力梯度高于实际矿场中的水驱压力梯度,过高的注人压力会给设备和工艺带来困难,不符合矿场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矿场应用中,应充分发挥渗吸法和驱替法的协同作用。

定义不同类型孔隙出油量与总出油量的比值为驱油百分数。根据弛豫时间与孔隙半径的关系,可以将水驱油前后和渗吸前后核磁共振T,谱转换为孔隙半径,进而计算出驱油百分数,见下图。

电话客服

电话:400-060-3233

售后:400-060-3233

微信客服
公众号
TOP

返回顶部